工作坊参与者招募 |《感觉档案》

《感觉档案》(The Unheard Echoes)是一场以剧场为媒介的记忆与表达实践,面向有意探索自身经验与边缘叙述之间关系的非表演专业参与者。

原文连接: 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H34pJX1pKMMNlBO66WkxMQ

《感觉档案》(The Unheard Echoes)是一场以剧场为媒介的记忆与表达实践,面向有意探索自身经验与边缘叙述之间关系的非表演专业参与者。项目名称“感觉档案”源自文化研究学者 Ann Cvetkovich 的概念,强调情绪、身体与记忆在非主流历史中的核心地位——当某些经历无法被写入“官方档案”,它们往往以情感的方式存在与传承。

本次剧场工作坊融合了多个来自批判性戏剧研究与实践的理论视角,旨在通过剧场艺术的形式重新激活被忽视的边缘经验。我们将以一种名为“后逐字剧场(Post-Verbatim Theatre)”的创作方式为基础,结合真实的个人口述和剧场表达,让参与者有空间去重新诠释过去的故事,并探索时代与个人情感之间的联系。在这一过程中,参与者将不仅仅是故事的复述者,更是创作者与再诠释者,他们将以身体与感知重新构建这些叙述的质感与意义。

剧场在本项目中被视为一种时空性的容器——它能够将不同时间与空间中的个体经验置于同一场域中,通过当下的共创实践唤起对过去的回应与再思考。这种“时空体互动”(Chronotopic Interaction),使剧场成为一种打破线性叙事、连结记忆与当下的有力工具。

与此同时,我们也关注情感作为一种知识结构的作用。许多未被纳入主流叙述的经验,往往以非语言的、被压抑的形式存在于身体与情感中。“感觉档案”(Archives of Feelings),强调记忆并不仅仅由事件构成,更由感受、创伤与情绪所编织。作为剧场素材的口述历史包含着另一种形式的地方经验与历史动能。通过将这些叙述引入当下的剧场实践,我们希望回应一种跨地域共创与互助的可能性:它既是一种美学上的对话,也是一种基于情感的实践性连结。此种跨地互动超越了地理位置的限制,使记忆的传递、情感的流动与社群的支持成为可能。

《感觉档案》共包括六个工作坊,将运用戏剧游戏、身体与声音训练及集体创作的方法,引导参与者探索和再现历史记忆及个人经验间的互动关系。欢迎对戏剧创作、历史叙事和性别议题具有浓厚兴趣的伙伴,与我们共同构建充满能量的、以共创为核心的剧场实践。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开展与有效参与,参与者需保证能够出席全部六个工作坊及最终呈现。

《感觉档案》工作坊系列在北京德国文化中心·歌德学院(中国)“798茶馆”项目的支持下呈现。

文/策划/图片提供:吴漫

工作坊时间安排

2025年6月28日,14:00-19:00

Session 1:戏剧游戏与集体记忆探索(带领者:吴漫、呼延婷)

2025年6月29日,14:00-19:00

Session 2:口述史的创意诠释(带领者:吴漫、呼延婷)

2025年7月5日,14:00-19:00

Session 3:戏剧作为表达方法(带领者:Shani Erez)

2025年7月6日,14:00-19:00

Session 4:戏剧作为表达方法(带领者:Shani Erez)

2025年7月8日,19:00-21:00

Session 5:集体创作与排练 最终成果整合与呈现的准备(带领者:吴漫、呼延婷、Shani Erez)

2025年7月10日,19:00-21:00

Session 6:集体创作与排练 最终成果整合与呈现的准备(带领者:吴漫、呼延婷、Shani Erez)

2025年7月11日,19:30-21:00 

最终成果内部展示

地点: 北京德国文化中心·歌德学院(中国)

地址: 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创意广场

报名须知

我们希望参与者

– 关注性别议题,并对性少数群体过往经历具备浓厚兴趣

– 希望探索剧场作为一种行动方式的可能性

– 能够以开放、包容、平等的心态与其他伙伴共同创作

– 是否具备表演经验将不作为报名门槛

– 能够全程参与并积极投入所有工作坊活动

由于空间限制活动可能无法接受所有感兴趣的报名人群,最终入选人数暂定9-15 人。敬请您的谅解。

报名方式

请将以下信息发送至邮箱:rainie4u@gmail.com

邮件标题请注明:“《感觉档案》工作坊报名 + 你的名字”

报名截止日期:2025年5月12日

请在邮件中附上以下内容

1. 姓名(可使用昵称)

2. 年龄范围(可选:18–25 / 26–35 / 36以上)

3. 联系方式(邮箱 / 微信号 / 电话)

4. 确认你可以参加全部工作坊场次(6月28日–7月11日)

5. 一段简短的自我陈述。你可以围绕以下问题任选其一进行书写(也欢迎自由发挥):

– 你希望在这个剧场空间中表达或触碰什么样的经验?

– 有没有哪种故事或情感,你觉得它们在公共空间中常常被忽视,却对你来说很重要?

– 如果你曾经觉得“有话说,却无处可说”,你希望这个空间能如何回应你?

6. 你平时是否关注与性少数群体有关的社会议题?你可以简单谈谈你关心的某个具体议题,也可以讲讲你希望通过艺术、表达或行动参与公共生活的方式。

这不是一次“筛选”,而是我们彼此了解的起点。请放心表达。我们将在截止后的一周内通过邮件回复是否成功入选,并发送详细日程与准备说明。感谢你的信任与期待!

团队简介

吴漫(项目发起人、导演、策展人)酷儿表演与电影领域研究者和实践者,北京酷儿影展委员会成员及前任轮值主席。参与创作与策展多部国际展映影片,著有《边缘中的边缘》(唐山出版社,2024年)。曾以制片人身份参与柏林电影节天才营,入围上海国际电影节青训营以及威尼斯双年展学院。2023年获英国志奋领奖学金,于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取得应用戏剧专业硕士学位。

Shani Erez(she/her)是一位屡获殊荣的剧场创作者,集导演、编剧和演员于一身。她既热衷于新文本创作,也对古典剧目有浓厚兴趣,并在英国皇家中央演讲与戏剧学院(RCSSD)接受了相关训练。她在即兴创作方面经验丰富,并对演员与导演之间的关系尤为关注。Shani是BOLD Theatre的签约艺术家,同时与英国多所顶尖戏剧学校有长期合作,教授表演与导演课程。

呼延婷(项目戏剧构作)编剧、戏剧构作,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。Z世代女性剧场小组维奇维奇WhichWitch发起人,关注性别平等与女性权益。从事社会参与式剧场实践,擅长融合纪录与虚构元素进行剧场创作,希望以剧场作为方法,推动社会议题的对话与改变。

诚挚期待您的加入,共同探索历史的回响与当代的回应。

常见问题解答 Q&A

Q1:这个剧场工作坊适合我吗?我没有任何表演经验。

A:当然。是否具备表演经验将不作为我们选择共创伙伴的依据,我们非常欢迎非表演专业出身的参与者。我们关注的不是“演技”,而是参与者作为一个个体的经验、思考与表达愿望。

Q2:我们需要表演某些“角色”吗?会不会很有压力?

A:不用太担心。参与者将不会被要求扮演传统意义上的“角色”。我们鼓励大家用自己的身体、声音和语言表达与某些叙述产生联结,形式是开放的,工作坊现场也会有经验丰富的导师与大家共同探索可能性。

Q3:需要什么知识储备吗?历史、学术背景之类?

A:否具有与议题相关的知识与学术背景也将不作为我们选择的依据。比起知识,我们更关注参与者的个体感性经验,我们期待参与者拥有开放的心态与表达的兴趣。当然,如果你认为你掌握的知识将构成你重要的情感表达,我们也非常期待你的融合。

Q4:是否会有公开呈现?我的内容会被公开传播吗?

A:工作坊目前计划在最后一场进行内部或小范围分享展示。但一切内容呈现将根据共创过程中参与者们的意愿共同决定,我们不会强制要求公开任何内容,也不会侵犯参与伙伴的个人隐私。

Q5:为什么要强调“共同创作”?它意味着什么?

A:“共同创作”意味着每一位参与者都是这个工作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。我们将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下,共同构思、发展并尝试各种可能性,让作品在对话和协作中生成。

“798茶馆”系列活动
北京德国文化中心·歌德学院(中国)的“798茶馆”项目旨在将歌德学院798空间的大门进一步向社会各个群体敞开,为其提供一个相聚之地以及自由交流、讨论社会和文化议题的空间,促进其相互间的对话和理解。“798茶馆”框架下的所有活动均由项目申请者、组织者独立策划实施,并获得歌德学院(中国)的支持。

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

北京德国文化中心•歌德学院(中国)成立于1988年,是在华第一家外国文化中心。我们致力于推广德语、促进中德文化合作以及传播德国最新信息。